萨克米、西斯特姆、SITI和国产大吨位压机,各有哪些特点?

邱子良 陶城报
2017-06-14
来源:玛布里瓷砖-装修学院

2017年,国内陶瓷企业纷纷进军大板生产线。就上游设备而言,国内外大板压机设备各有哪些特色?


陶城报特邀熟悉国际和国内陶机设备和上游产业链的邱子良,通过国内外对比,由设备、工艺、产品的市场、规格变化、利润空间等维度出发,为国内陶瓷行业带来更为全面细致的分析与见解。陶瓷报VI


陶瓷压机特点优点与卖点


萨克米Continua+销量高,西斯特姆LAMGEA售后口碑好


陶城报:意大利西斯特姆、萨克米和西蒂贝恩特,三种模式的大板压机,他们基本原理和优缺点是什么呢?


邱子良:国内的基本上形态都是干压式,这是比较传统的压法。国外的西斯特姆、萨克米、西蒂贝恩特等企业用的都是另外完全不同的压法。


萨克米的Continua+系列压机实际上由两台压机构成的。第一台压机是有模框的,它压的是初坯,就是比较松散的坯体,只是定型的一块砖。这块砖在色釉线上做完喷墨、干粒等所有的工艺之后,最后进到第二台压机下把它棍压变成一块质密的砖,这台压机就是皮带辊压式的,它是没有模框的。Continua+系列的优点是如果瓷砖有撒干粒,它辊压后可以让干粒进到坯体里去,所以可以做到仿真石的效果。


西斯特姆的LAMGEA是没有模框的,它是皮带成型,由上下两条皮带挤成的一片砖,皮带上可以刻纹路,可以代替模具。压的时候由45000吨的水压不断加压,加压的时间比较长,要1-3分钟才能压完。GEA的优点是可以随意改变压制的厚度,而无需生产线进行其他的调整。国内的压机,一旦调整厚度就需要配合着调整模具、填料量、压力等各种参数,需要调整的时间比较长。但LAMGEA有一个缺点是压出来的坯体的边缘非常松散,所以坯体出压机的时候必须把边缘全部裁切掉,然后再开始干燥、做各种装饰。


而且西斯特姆和萨克米还有一点很大的不同,就是西斯特姆的压机不需要调整生产线,陶瓷厂正在生产的设备、原材料都可以不做任何的改变,成本比较低。而萨克米的压机需要陶瓷厂做很大的调整,包括原材料、色釉线,甚至是窑炉,都必须按照它的设计去改,整个配套下来成本非常高。


西蒂贝恩特的则是综合了萨克米跟西斯特姆两家的优点做的,不过目前在市场上卖得还不多,所以也不方便评论什么。


陶瓷压机特点优点与卖点1


这三家板材压机在全球市场和我国国内市场的销售情况如何?


将萨克米的Continua+跟西斯特姆的LAMGEA系列压机相比较,西斯特姆近两年在中国卖出了3-4套;萨克米的设备不销售到中国市场。但全球市场来比较的话,还是萨克米比较多,毕竟萨克米在全球市场拥有超强的营销能力。西蒂贝恩特的业绩情况就差强人意。


但据我了解到的情况来看,西斯特姆LAMGEA系列销售出去的成功比率还是比萨克米的高一些的。这主要是因为萨克米的这台机器在配方需求方面比较严格,进口国的生产原料不一定能够满足需求。


目前就国内购买西斯特姆大板生产线来看,主要有诺贝尔、亚细亚、金牌亚洲、湖北当阳的九峰陶瓷,以及江西金凤凰微晶石企业。诺贝尔和亚细亚是只购买西斯特姆大板生产线中的压机,其他的设备自己配套。而金牌亚洲、湖北九峰陶瓷和江西金凤凰,据我了解,他们都是购买西斯特姆大板生产线的整线。此外,临沂的佳宝陶瓷也要购买西斯特姆的大板压机。


由于萨克米不对中国市场开放,西蒂目前没有确切销售案例,所以现在国内购买意大利大板压机或者生产线的,都是购买西斯特姆的。不过,至今还没有上线投产。


从去年里米尼展到现在也有大半年过去了,据您了解,现在他们又有哪些最新进展呢?


说进展的话,我觉得还是表现在装饰工艺方面的进展。意大利推行大板工艺,尽可能地在走方式路线,在工艺上去做一些变化。意大利这方面的工艺会比我们先进很多,他们的思维比我们走的靠前。陶瓷报VI


国内投产大板压机基本为国产


陶城报:与国外相比,您如何评价国产大板压机?


邱子良:国产压机主要以科达和恒力泰为代表。国产压机在1万吨和1.68万吨都已经非常成熟了。板材尺寸可以维持到1.2×2.4(m),再大到3m就不够成熟了。


恒力泰近期装备给祥达的2万吨压机,可能就会展览出来了。1万吨和1.68万吨,是近两年推出来的,其实使用的厂家还不算特别多,能够反馈的数据也不算特别多。在这么短的时间再推出两万吨压机,还是让人在技术成熟程度上有点担心。


国产压机目前正在研发2万吨以上的压机。我认为萨克米早年的一个案例可以作为参考。萨克米早在四五年前就已经推出了2.4万吨的压机,是由1台1万吨,两台7000吨的传统压机组合而成。最大可压制3.2m的板材。厚度可以实现5-30mm。


对于国内压机企业来说,生产7000吨和1万吨的压机技术已经是相当成熟了,而做2万吨及2万吨以上的压机,在各方面的技术层次、材质和条件都将面临着挑战。这样组合式的方法,就不需要耗费过多的人力物力去争抢市场。不过,组合式的方式,对机器之间的智能协调性提出了要求,要求三台压机必须同步。


陶瓷压机特点优点与卖点


国内大板压机设备的销售情况如何?


目前国内已经上线投产的大板生产线设备,基本上都是国产的。诺贝尔等三四家引进西斯特姆的大板生产线,目前还都没有投产。


以蒙娜丽莎为例,蒙娜丽莎目前已经上线投产了三条大板生产线,第一台是科达的,二三台都是恒力泰的。恒力泰的万吨压机和16800吨压机,首台都是在蒙娜丽莎上线投产的。


其实,我陪蒙娜丽莎去意大利采购压机设备好几次。包括他们自己也对这几大家考察了好几次。但最后还是走回了国产路线。国内陶企在购买陶机设备方面,还是更偏向国产设备的。


能分享下具体的原因吗?


国内陶企不太愿意购买意大利的设备,除非这个设备非常成熟。所谓的非常成熟就是萨克米的压机。老外过来装好机,基本上他离开,这个压机国内的技术人员都能够了解,都可以操作了。但多数国外设备引进国内后,国内技术人员对所有的故障、维修国内人员不熟悉,必须外国人来进行维修,那这个采购的抗拒性非常大。


国外企业虽然在国内设立了办事处,但是对于压机等重要设备,国内工作人员其实也没法完成维修工作。只能请意大利技术人员前来维修。且不说老外技术员的脾气秉性,就其中的时间、翻译以及人力等成本,国内企业都难以承受。


并且,很多设备都没有中文界面和中文说明书,操作起来很困难。为什么印尼、印度他们用的很好,因为他们是英语语系国家,英语对他们来说沟通不是问题。


所以,为什么国内不愿意用国外的进口机器,出口性价比,有一些东西本身是有历史原因的。


这样的话,国内陶企引进大板生产线可能会只引进国际或国内的压机,再配合国产设备应用。那么,生产线对其他的配套设备有哪些要求?


总体来说,对其他配套设备的要求不高。


压机出之后如果开始用国产的,第一是干燥,国内的干燥都很成熟了。压机如果用西斯特姆的,就必须配上切割机,切割机还是要买西斯特姆的,要裁边。干燥机出来基本上就是色釉线的设备。这方面一是要大台的喷釉机,再一个就是大台的喷墨机。喷墨机目前基本上国内国际的机器都可以。而大规格的喷釉机,目前国内市场基本上被意大利的斯玛图垄断了。此外,像大规格的窑炉和窑后自动化设备,国外和国内设备都是没有问题的。陶瓷报VI


国内大板市场迎来工装风口


陶城报:陶博会期间诸多陶瓷企业都推出了大板产品。我了解到,现在陶企推行大板产品,要么是自家上线自主生产,要么是贴牌推出样品以抢占市场。还有一种是像博德等企业,代理了国外的大板品牌。第三种方式相对较少一些,邱总对这方面了解多少?


邱子良:最后一种不是很普遍。就我所知而言,除了博德,东鹏代理了意大利锐思的大板产品,新贵族也代理了意大利某大板品牌产品,已经达到了4.2m的规格。


这种引进进口大板的方式,应该是从去年才开始有的。因为,进口大板的价钱真的非常高。普通规格的进口瓷砖,600×600(mm)或者800×800(mm)的进口价大概是20多欧元/㎡,最高可能高达30欧元/㎡,加上关税再到终端,普通进口瓷砖售价一般是700-800欧元/㎡。而大板的市场价格翻一番再卖也不成问题。终端价格肯定过千了。我所知道的西班牙一家采用了萨克米压机设备的大板产品,规格1.2×3.2(m),厚度15mm,一块大板可以卖到3000欧元。整体效果就像石头一样。尽管售价比石头稍微便宜一些,但是因为瓷砖大板优越的物理性能和设计优势,让它在市场上备受推崇。


如果国内陶企选择代理国外大板,肯定是走高端路线。意大利等国外市场在卖大板的时候,并不是就当个板子在卖的。他们把这些大板都艺术化了,或者说朝着定制化的方向在销售。

国外将大板称作大料。针对一个高3.2m,宽5m的墙面来说,它可以用大板制造出一个连续的图案。卖一个整体墙面售价更高,翻倍卖都没有问题。只要这个场合有这个需求的时候,人家绝对可以接受。


陶瓷压机特点优点与卖点3


那大板在国内终端的表现情况如何?蒙娜丽莎等薄板企业推广了那么久,是不是意味着现在已经来到了风口?


如果说有风口的话,那也是刚刚开始。蒙娜丽莎近几年大板生意是做得不错,但是多是集中在工装领域,家装方面的生意仍然不多。


蒙娜丽莎的大板生意,主要还是依靠工程,比如佛山的几个新地铁隧道,公共工程、大堂和外墙等。全国那么多地铁隧道项目,做十年可能也做不完。蒙娜丽莎本身销售团队给力,同时也借助了政策春风,本身跟广东省负责装饰政府单位有协议的,广东省政府给蒙娜丽莎很多补助津贴,毕竟薄型化、绿色化建材是国家今后的发展方向。


总体来说,蒙娜丽莎近几年的薄板和大板业绩是在增长的。早些年,从2009、2010年,蒙娜丽莎的薄板生产线一年只开2到3个月,其他时候就没有订单转成其他产品了。但让我佩服的是蒙娜丽莎坚信这是以后发展的方向,一直没有放弃。目前,蒙娜丽莎的大板、薄板已经开了三条线了。总体来说,市场还是增长的。

但不得不说的是,国内大板、薄板在家装领域仍然打不开局面。这方面还需要时间的沉淀。


大板是行业发展趋势,上线大板企业可灵活多变


陶城报:终端市场调查发现消费者的认识、大板的运输方式等方面都还存在一些不便利的因素。现在国内陶瓷行业的大板热,是趋势,还是企业的自嗨?


邱子良:国内为什么会流行大板趋势,其实说到底还是在跟着意大利走。比如之前水泥砖在国内流行的时候,其实意大利早在2010年就推过水泥砖了。国内的流行趋势相比意大利会延迟3-5年。中国瓷砖的风向怎么走,还是会看意大利。行业还是缺乏创作能力。


目前国内上线大板生产线设备的,不止有大品牌企业,也包括一些中小品牌企业。事实上,尽管是跟随意大利,但目前中国的市场仍然是有空间的。市场在朝着这个方向走,小品牌可以通过贴牌等方式来占得市场。在贴牌的道路上逐渐走顺,就会导向市场,形成一个趋势了。


但是,不可否认的是,陶瓷这个行业,规格的变化,是利润的来源。国内陶瓷行业规格经历了由小规格到600×600(mm)、800×800(mm)的普遍规格。新规格逐渐变得普遍的过程中,售价肯定一直在往下跌。再到新的规格出炉的时候,原有的规格基本上已经定价了。但是新的规格,对于陶瓷企业来说,原材料等成本有特别大的变化吗?没有。但是价位重订的时候,利润基本上可以翻一番了。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大家都往大规格走,那是因为目前的市场竞争下,以往的规格都几乎没有利润空间了。转了大板,增加了新设备,利润重新厘定。今后如果大规格变普遍了,不排除陶瓷行业会向小规格或者新的规格再发展的可能。


目前仍有很多中小品牌企业在不断上线大板。对中小品牌企业来说,大板是个机遇,还是一粒包着糖纸的毒药?


工装市场已经逐渐打开,家装市场仍有待时间的沉淀。在这段期间,中小品牌的操作方式可以灵活多变,我刚刚讲的新贵族这家公司,其实公司品牌很小,眼光超前,国内做不了我可以直接进口来卖。


中小品牌企业想要上大板生产线,除了能够坚持的下去,还要有足够的资本和技术实力支撑。毕竟,像萨克米等压机设备,2亿元购买回来,生产可能都会失败。


以西斯特姆来说,他们LAMGEA的工厂盖了十年。蒙娜丽莎之前生产线每年只能生产三个月。但是令人佩服的是,他们认定了这个方向,就一直在坚持。看准了这个市场,有了足够的资本,还要学会坚持。陶瓷报VI



玛布里瓷砖-装修学院转载自陶城报。

扫码可关注陶城报阅读原文

陶城报微信公众号.jpg

陶城报微信公众号

阅读14836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
写下您的评论吧